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社会反响

常德盛:真正的农村致富带头人

中广网 2010-08-27
[打印本页] [字号   ] [关闭] 【进入中广社区

    

  我看了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党支部书记常德盛的事迹,内心久久不能平静。

  蒋巷村原先是一个“野人村”、“光棍村”,40年前,这里地穷水恶、血吸虫病肆虐、“万户萧疏鬼唱歌”。面对河浜泥塘星罗棋布,茅草坟堆遍野,杂树杂草遍地,田块大小零乱高低不平,十年九涝一旱荒的自然状况,年轻的常德盛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逐渐坚定了“天不能改,地一定要换”的决心。1966年,22岁的常德盛出任蒋巷大队大队长,从此,他带领全村人民展开了治水治土的系统工程:1968年起,平坟墩、倒杂树、挖深沟;1975年起,平整土地、填河填浜;1982年起,筑路建渠、建设规格田;1992年至今,路、渠、田、林标准化建设。常德盛和乡亲们靠一根扁担两只筐,将1700亩低产田整整填高1.5米,田垫高了,地下水从深达2米的地沟里排出来,再用千方百计收集来的绿肥、农家肥一日日滋养,昔日连年涝灾的恶土变成了稳产高产的良田。如今的蒋巷村田成方、树成行、渠成网、路宽畅,是产值超10亿元的富裕村,被评为全国文明村、国家级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村,成为继华西村之后另一个吸引全国各地争相组团参观学习的明星村。

  只要用心阅读这简简单单的描述,就能深刻地感受到常德盛曾经沧海的磨难。进入八十年代,常德盛为了强村富民办工业也曾受到严重挫折。但是,今日蒋巷村的常盛集团却是产值上亿,利税上万的响当当的著名企业集团。吃苦耐劳、不怕困难、身体力行、先人后己、廉洁奉公……这些词语用在常德盛身上没有任何的虚假,透过这些词语背后凸现出来的却是常德盛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,伟大的人格魅力。

  在常德盛身上,我看到了最为难得的“四个不变”。

  无论国家的中心任务怎么变,无论农村的政策如何变,无私奉献的信念不变。作为一个村干部,没有多大的权力,没有优厚的待遇,凭的就是一腔热情,一股正气。常德盛是谁家有事就进哪家门,红白喜事要去,急事难事意外事也要去;家庭纠纷要去,邻里纠纷也要去;既要锦上添花又要雪中送炭,不回避困难,不回避问题,满腔热忱地与群众打成一片,这样的干部群众自然喜欢。

  不唯名,不唯利,有利于民的宗旨不能变。“务实为民”是常德盛的信条,务实就是工作要讲实效,为民就是要造福于群众。在九十年代,当地政府提出要“消灭外资企业空白村”并制定了相应的倾斜政策,蒋巷村虽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,但没有外资项目落户,作为村支书,常德盛自然颇感压力。1998年,一位日本客商来到蒋巷提出合作请求。常德盛经过仔细考察了解到,这名日商一无技术,二无营销能力,只是想以少量的投资,利用常盛集团的产品、技术和营销网络“借鸡生蛋”。在集团领导班子会议上,常德盛明确表态,“决不能贪图合资的虚名,将企业发展成果拱手让人。不符合蒋巷村和常盛集团发展要求的事,我们坚决不能做。”他们断然谢绝了这位日商的合资请求。

  不唯上,只唯实,实事求是的标准不能变。在七十年代初,农业种植上风行“双三制”,就是一年种一熟小麦两熟水稻。那时,国家要粮食,干部要面子,这种“双三制”被冠以“革命稻”、“方向稻”的耀人光环。常德盛却坚决抵制,依然坚持种一熟小麦一熟水稻。凭借实践经验,他深知蒋巷村地势较低,属粘性土质,原来一熟小麦一熟水稻,一旱一水,对平衡土壤生态十分有利。一年种两熟水稻,让土壤长期浸在水中,只能破坏土质,并且会增加化肥、农药的用量,成本高。上面追得紧、查得凶,他便来个“阳奉阴违”,在报计划时报“双三制”面积,在落实时少落实,上面来人检查时就和他们兜圈子,一旦事情暴露就去作检讨。事实证明,常德盛是对的。“常德盛与懒婆麦”是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。

  因地制宜、共同致富的努力不能变。常德盛有自己的远大抱负,但他不是空想家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,他结合国家的形势提出蒋巷的具体目标,六七十年代是“治水改土,增产治穷”;八十年代是“稳定农业,发展工业,壮大集体经济”;九十年代提出了“三业并举,两手齐抓,建设现代化新农村”的新目标。常德盛在工作上重点关心三类家庭,一是贫困户,这些户的思想动态如何?有什么实际困难?应该如何帮扶?二是特殊户,就是那些因病、因灾、因失足等原因造成的不幸家庭,他会及时了解情况,及时帮助解决困难;三是富裕户,他们是致富带头人,常德盛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,教育他们守法经营,劳动致富,反对铺张浪费。

  常德盛无私奉献,有所作为,不图名利,一心为民的精神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。

责编:李逢静 来源:人民网

人物介绍更多>>

1111.jpg常德盛简介

图片报道